莒县浮来山上有棵千年银杏树,远近闻名,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旅游前来旅游。见者,无不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博大的气象所震感。生于浮来山下一个村庄的朱全增,从小耳濡目染,对这棵大树留下深刻记忆。如今,朱全增已经成为一位新时代花鸟画家领军人物。他凭借四五十年的画坛经营笔耕墨染,寻找到了一处通情达理的花鸟画艺术表现之路;他充满激情探索出了对艺术真善美追求新高度;他笔下体现出了崇高的人格追求新气象。尤其是以日常之道涵养精神境界的审美样态及其美学思想,值得关注。
  
  更为难得的是,他将胸中多年的乡情、豪情、诗情融入画笔,创作出新作品更加清新自然、刚健笃厚、质朴辉光,体现出了大家气象和时代精神。如,2020年七八月份,朱全增先生以牡丹、荷花、紫藤、木棉为题材,连续创作出了四幅气势撼人(长10米、宽2.8米)大作。大画有大的气势,小品有大意象,显示出画家过人的才情和功力。
  
  可以说,进入新时代,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断地攀登艺术新峰,书写了新时代文化辉煌篇章。他们聆听着时代的心声,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地观察、捕捉、勾勒,不断地体悟、思索、追寻,不断地在造化的源头寻找甘泉,在心灵深处孕育意象,创造了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鸿篇佳构。这与朱全增先生长期耕耘努力为山东书画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分不开的。朱全增先生任山东省美协驻会副主席工作近十年,2016年又负责成立了山东省国画院,开创了立足本土、关注现实、引领学术的文化山东新模式:不仅举办了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也为山东书画人才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自2006年,朱全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心象·自然:朱全增中国画作品展》以来,投入快节奏的艺术变法历程,迎来了中国画创作大突破、大创造的胜期。2016年12月,他在广东文联美术馆,展览作品,与其艺术理念一脉相承,蕴含独步画坛的宏观构造和正大气象。同时,笔墨结构有深厚文化内涵支撑,得江山之助,在传承中有创造,在创新中有古意,营造了中国花鸟画的新境界。2017年11月,他在加拿大温哥华文化中心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还受到诸多海外华人收藏家青睐。
  
  立足本土,强化学术。是朱全增先生变法成功的一大契机。近观朱全增先生新作,可见其美学风格更加突出。新时代,为朱全增先生创作宏篇佳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他将画室搬到大自然,搬到火热生活中,一直是其坚守的创作理念。大自然变化万千,富有生机活力。如何发现、表现大自然蕴含的大美,需要画家付出艰辛的努力。“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中者谓之象。”朱全增先生认为,艺术形象既蕴含者道,又密切联系器;既能让人具体感受到形象,又能让人反复体悟而说不清意味。所谓,言尽而意无穷。这其中关键是画家不断涵养心灵,开阔博大胸襟博大,才能从大自然截取、创造出感染力强的艺术意象。所以他笔下的作品,无论是一朵花瓣,一片叶子,一丛野草,一条清溪,还是大山名川,奇峰怪石,名贵树木,天边云彩,都能使人感觉到它们有勃勃生机,都蕴含画家真挚的情感。无论是随画院、美协、美院诸多同道写生,还是通过笔会、论坛、展览、学术交流,朱全增先生都强调明确的学术主张,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表现自然蕴含的大美。同时,他不断锤炼艺术语言,通过丰富笔墨、融合色彩等的手法,使作品蕴含更深的文化意味。区别于婉约多姿的花鸟画,他追求不同前人的大气势、大构架、大场面,追求大花鸟画的新境界,主要审美追求体现个性;把山水画笔墨技法理念融于花鸟画创作之中、将山水画的气势和内涵借来用于花鸟画的创作,成为他目前创作的一个基本要素,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刚健、充实之美。作品《大雅春风》、《大塘诗意》、《唐宫汉阙舞缤纷》、《雄居南天》、《香染九垓》、《南国木棉》、《壮气高贯》等等作品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单纯中有变化,在随机中求自然,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深得中国画大写意精髓。如画梅题诗所言:“老梅摇落漫天雪,水仙增春石增骨。”
  
  熔铸经典,博取专精。这是朱全增先生变法成功的另一大契机。他长于画牡丹、梅花、竹子、葡萄、紫藤,又善于画木棉、石榴、水仙等等题材作品,打通了花鸟画、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以“意笔工写”的面貌,而进入“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的境界。中国画的语言是笔墨,笔墨技巧、功夫体现画家的审美情趣。朱全增先生笔墨讲究力,水,度。他说力是笔力,骨力,也是心力所在。点画飞动劲健,真力充沛,画作才能有气势,见精神,自然神完气足。所谓,孕大朴于浩气,含清韵于真情;他善于用水,水湿而清,其性犹血,故曰血生于水。他追求心清则笔清,以显现刚柔之气;他善于把握传统法度,以学人心态亲风雅以正体裁,求格调高与人格美。尤其是善于书法用笔,因情生文、因文见情,使绘画节奏感内美呈现。他将明清以来重视笔墨传统,与唐宋重视自然物象刻画传统结合起来,尤其是重视内心精神涵养,从形而上的道的高度来理解艺术,将“象”作为一种体现生命精神的中介,进而熔真知升华艺术气象,从容将自然之整体物象,融入写意花卉中,使作品有了“意外意、味外味”的审美情趣与博大气象。以《林深泉幽》、《红河写生》等作品来看,都成为新时代花鸟与山水结合的典范,与以往单纯画竹子的表现手法不同,从细节中表现了画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境界。它在一派刚健婀娜之态中彰显出画家内在的心思缜密与古雅大美追求,虚中有节,群而不依:既有北方雄浑博大山水文化的体现,又流露出了南方细腻、空灵、高逸的文化品性。
  
  朱全增先生1956年出生于刘勰故里莒县浮来山下,自幼熟读《文心雕龙》,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他躬耕画坛数十年,中年时期确立了“感悟吟志,莫非自然。”学术创作理念并非偶然,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山东省美协主持工作期间,虽然向往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理想之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是重视儒家入世进取精神、自觉担当文化发展重任,为建设精神家园贡献力量。自2016年从美协具体工作岗位上调整之后,他并没有沉醉个人的艺术世界,而是成立了山东省国画院,自觉带领一批新时代杰出的艺术家实现了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强的道路上转变,书写了文化山东的新篇章。他认为,新时代的画院具有明确的学术主张同时,还有开放、包容、多元的发展理解,才能担当起文化工程建设重任。其中,朱全增院长追求“自然”的美学意味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但进入道的层面,从神、韵角度来品鉴,从诗品中可以体会到,从书品也可以见到。
  
  对于自然,从先秦诸子百家时,古人就有了独特的认知和体悟。庄子所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西晋时期郭象认为“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朕迹,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见《齐物论注》,十分强调天地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自然而然”。还说:“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朱全增先生对于“自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一方面是,深入表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精神;另一方面,深入表现自我心灵,适意、自在创作出出造境性的大作。可以说,他迎来了从自然向自由的转变契机,进而不断以日常之道涵养其精神境界。
  
  心象•自然,是人品、画品统一的精神世界,也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术世界。朱全增先生的花鸟画新作,托之以高志,发之以情采的路径,其深广造诣,无疑是经历了自然美、人格美、艺术美悠然而化的结果,呈现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美;也为传统花鸟画向现代化转化树立了一个标杆。
  
  花鸟画博大气象的背后,是画家人格之美。《周易•彖辞》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即表现君子品格之美。朱全增的先生深谙传统文化之道,以谦虚、内敛、包容的心态,创作出了精品力作,将自然的花花草草注入人文精神,实现了地域性与创作个性的水乳交融、古今相映辉。无论是从画家个人角度而言,还是从山东省国画院群体而言,都无疑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张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