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起,上海博物馆东馆上博东馆书画常设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重现人们眼前。
在中国历代书法馆里领衔的,就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王羲之的《上虞帖》。
这件唐代人临摹的王羲之《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原文为: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在这张58个字的便条中一开始写的就是“夜来腹痛”,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因为夜里突然肚子疼,所以不能前去见你,很是遗憾。”然后,又谈了关于家人朋友的一些近况和牵挂。
其实,王羲之存世的书帖里大量都是关于他自己的病情和服药心得,涉及到的病情包括全身骨头疼痛、发烧不退、腹痛、头痛、肠胃不适、失眠等等,真可谓是老病号。
所以王羲之长期服用当时非常流行的五石散。有人认为五石散是魏晋时期人们讲究羽化登仙的致幻剂,其实王羲之还是为了治病。
五石散服用后需要散热,所以王羲之常常要袒露着衣服到处走。成语“坦腹东床”讲王羲之在人家来选女婿时衣着袒露,举止张狂,其实,他也许是正在散着热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根据王羲之各种书帖里记述的症状,他得的很可能是麻风病。当然这个我们也没办法求证了。
反正,王羲之是长期被病痛所扰。在写《上虞帖》之前的3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里面透露出的人生悲苦之感,我们也就能理解了。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也最得他的书法真传,跟父亲并称于中国书法史。但这个儿子跟老子一样,也是长期被病情所扰,42岁就去世了。
这次上博东馆同时展出了王献之的名作《鸭头丸帖》,内容也是服药心得。《鸭头丸帖》的现代汉语意思是:鸭头丸的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应该弄明白必集(指中医药书《景岳全书》的子集),才能用药恰当,我当与你相见时再告知。
王献之服用鸭头丸是为了消除病痛,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鸭头丸”是一味利尿消肿的丸药。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名动天下,可惜身体都不咋样。当然,也因为长期病痛,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如此有意思的书法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