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讯 王亚楠 潘桑柔 2022年,是“中意文化和旅游交流年”,10月28日,北京画院基于不同视角,同期在中国、意大利推出“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与“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两场展览。其中,“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米兰为意大利观众讲述了中国文人的观画之道与齐白石艺术中的天然之趣。“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则通过跨文化的视角以期找到中意两国文化艺术上的共振。
满园青青百草同
“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主题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将展至12月25日。
展览标题源自白石老人诗句“满园青青百草同”,为了寻找这些有趣的“不谋而合”,展览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妙笔塑生灵:蕴含在昆虫背后的文化隐喻”、“百态不离情:隐藏在人物画中的情感共鸣”、“游历养见识:贯穿于东西两边的成长方式”、“诗文展情思:联接于心灵内外的诗歌世界”。
齐白石以“一花、一草、一虫”描绘宏观世界,并在其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饱含了中国艺术的寄情之味;而在14世纪的意大利,由热那亚的考卡雷利家族赞助完成了一部以美德和恶行概念为主题的插图抄本,在页面边缘和字里行间挤满了各类昆虫,显示出意大利画师为自然写照的不同手法。
齐白石的《上学图》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描绘的祖孙相互依偎的温馨场景,祖辈与儿孙之间的亲情,在中意两国艺术家的笔端缓缓流出,中意两国文化传统各异,但在重视“家族”观念方面又有着共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齐白石亦曾远游,“五出五归”走过了长江、黄河、华山等大半个中国,他将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新誊绘,浓缩成一部《借山图》。而在16世纪晚期,英国、德国和北欧地区的贵族家庭兴起一股将年轻人送往古典艺术和文化源头——意大利游历参观的风潮,以此巩固各类古典教育的成果。“壮游”之风由此而诞生,并推动了同期欧洲古典学、古物研究和风景画的发展。
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在意大利,文学巨人但丁用诗歌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大门,借《新生》倾吐对心中缪斯——贝阿特丽彩的纯真爱恋,又借《神曲》揭露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唤醒人心向往理想、道德和自由。两人相隔600年,身处完全不同的国家与时代,皆爱诗、写诗,留下了意趣隽永的诗篇,成为我们追寻的线索。
展览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入手,展开一场以齐白石为主体,与有着璀璨文明的美丽国度——意大利的超越时空的对话。
不喜平庸
“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米兰蒸汽工厂博物馆与意大利观众见面,将持续至11月26日。展览意在呈现中国书画原本的观看方式,营造中国园林的美学空间。观众可以在此体验和感受中国文人手把书卷的乐事,吟诗书写的意境,以及齐白石艺术中的天然之趣。
本次展览打破了美术馆常规的展示方式,追溯到中国古人的观画之道,将中国传统的赏画方式与园林意境相融,加上多媒体的引入,可谓移步异景,别有洞天。展览还陈设有中式书房,观众可通过交互技术体验笔墨挥毫的潇洒淋漓,感受中国古人品画的情境与雅集的乐趣。齐白石的艺术自由、自然、自在,于写生与写意间循环进益,在大俗大雅中穿梭自如,尽精微而至广大,深得一花一世界的东方艺术精髓。他“不喜平庸”,作画构思巧妙,构图奇绝,寥寥数笔就将自然之趣化为可观、可思的画面。天趣自成的白石老人,常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人生的慨叹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他对世间的一切爱的深沉,宏如壮丽山河,微若花木草虫,都在他的笔端唱诵如歌。
由于疫情原因,这次在中国展出的意大利作品和在意大利展出近40件齐白石的作品并非原作。这两场展览也为后疫情时期的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北京与米兰两地展览的呼应,让更多观众看到传统绘画之美,看到中国文化之韵,看到人类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