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
  • 青岛
  • 临沂
  • 潍坊
  • 烟台
  • 菏泽
首页 >> 艺术人生 >> 浏览文章
出发与归来——专访菏泽籍书画艺术家李荣海
大众网 2023-09-14

  大众网记者 卞功浩 刘涛 实习生 陈孟晗 菏泽报道
  
  出身贫苦农家,醉心书画世界,从菏泽到北京,见证了李荣海的艺术求索之路。当他翻越一座又一座艺术的高峰,却返回故乡菏泽,将一切献给了家乡。
  
  9月13日,李荣海夫妇向菏泽市人民政府捐赠共1931件书画作品,其中包含839件他自己的作品和1092件珍贵藏品,大义之举令人肃然起敬。
  
  在艺术的道路上,李荣海坚定跋涉,将故乡的人和风物纳于笔底,展现出鲁西南特有的味道。在古稀之年,他将自己的所有捐赠给家乡,真正践行了艺术服务人民。
  
  从有到无,从聚到散,李荣海辛苦耕耘,又将所得倾囊捐献,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赤子情怀。
  
  无论走出多远,故乡是心底永远的牵挂
  
  牡丹之都,七里河畔,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李荣海美术馆,现在又名菏泽市艺术博物馆,满馆的书法绘画作品让这一方天地别具洞天,在馆后有一方小院,名为“耕夫书屋”,李荣海夫妇便静居于此。
  
  在访谈时,75岁的李荣海依旧精神矍铄,沉稳和蔼。“书画诗文作难求,古今未来为担当。”他深情地念出这句诗,说道:“担当对艺术家来说是什么?我把它做了细化,对历史的担当是传承、对时代的担当是服务、对未来的担当是创新,而这句诗就是我的坐标。”
  
  李荣海学习阶段、生活阶段都在菏泽,所以对菏泽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厚的情感。尽管1999年后被调到北京工作,但故乡依旧是他最割舍不掉的羁绊。
  
  “无论走到哪,我都可以很自豪地说,菏泽这片土地影响了我的一生。”李荣海感叹道。“我每走一步就与家乡连在一起,小的时候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的孩子,逃过荒、要过饭。今天成了艺术家,这个本事是自己的吗,当然也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故土的培养、社会的给予。”
  
  艺术来源于故土,来源于人民。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一切意象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怀念,家乡的土地生机勃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菏泽人,书法、画作也寄托着李荣海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此次捐赠活动主题为“回报家乡人民”,简单六个大字,却道尽了李荣海的一生。
  
  问及为何选在如今的时间节点将所有作品捐出,李荣海微微一笑: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唯初心梦想尔。
  
  “这个捐赠不是今天拍脑袋而做的事情,是我和夫人已久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包括我建的美术馆要捐给政府,收藏的作品要捐给政府,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是一种梦想、一种圆满。”几十年风雨中行走,要做的事情、要走的路子、要奔的方向和目标都在李荣海夫妇心里面,而今终于得偿所愿。
  
  一生耕耘不止,故乡风物是无穷的创作题材
  
  李荣海字耕夫,号耕夫草堂,这些无不带着深厚的农家情感,“耕”是他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勤奋耕耘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他的作品贯穿了一条完全传统的中国文人画的轨迹,所选题材大致都在传统文人画范畴,但时时有自己生存环境中的所见所闻。
  
  “之所以为‘耕夫’,首先我是属牛的,其次是老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种田的老百姓,最后就是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就是要耕耘,意为墨海耕耘。所以说叫‘耕夫’,永远不能忘掉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李荣海说,耕夫是他一辈子丢不掉的两个字,将伴随他走完整个人生。
  
  李荣海从曹县农村走出来,农村给了他心灵丰厚的铺垫,对农村生活的情结、对农人深厚的情感,点燃了他不熄的艺术火花。他以五谷,菜蔬,瓜果,花草等农村所见为题材,把对农村的情感融汇于笔墨中,于是他“画豆画谷画情怀,写木写草写精神”。
  
  “之前一路走来,我弃‘医’入‘艺’,不断练习,书法创作之路随之从‘业余’过渡为‘专业’,从曹州书画院到菏泽市文联,都要了解全面的菏泽市的文化、历史、由来、走向,所以说这些工作中的一些思考,逐步变成了自己艺术创作的一些行动。”细观李荣海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菏泽的题材,还是在30年前、40年前、50年前菏泽人民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
  
  他看五谷亲切,观草木生情,他的笔下,一颗颗白菜圆润,一朵朵榴花欲燃,一片片麦田金黄,天天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明快的色彩、饱满的画面、真挚的情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回忆,具有强烈的民间特色,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题材成为代表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具有体现发展中的乡村文明风貌的价值,在乡村振兴路上更加绽放异彩。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创作,辗转世界各地,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心中始终牵挂思念着家乡,徜徉在家乡土地间,一幅幅饱蘸着赤子之心的作品,由他亲手交给人民。
  
  苦也!乐也!专一执着走过月月年年
  
  “农民最朴实的就是要勤奋,所以耕夫是个斋号,也是一个自警的词,提醒自己要勤奋更多。”
  
  岁月如梭,虽然已是从心所欲之年,李荣海依旧心寄翰墨、笔耕不辍。待在书房,在案上铺开纸张,提笔蘸墨,继而挥毫泼墨,行云流水般习作,坚持好几个小时,早已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
  
  李荣海在自序中言:“八岁临帖,后又入画,爱上此好,一折腾一个甲子,年迈古稀,苦也!乐也!”
  
  而他所叹的“苦也!乐也!”如此这般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便是他在52岁时由书入画的自我调侃,他说道:“我从小喜欢写书法,8岁临帖,到了 52 岁才学画画,人家 52 岁就要享受天伦之乐了,我还在这里刚刚起步。书法上临帖到现在已经有68年了,也没有写好,但是一直以来我并不是靠天赋走到现在,而是后天的勤奋陪伴了我。”
  
  专一执着——这是陪伴李荣海一生的四个字,识不可一日不学,事不可一日不做,他从来没有让时间悄然溜走,而是把时间用到极致。他在本次“回报家乡人民——李荣海书诗词楹联作品陈列展”自序中也写道:人生短切记专一,事业成勿忘执着,专一执着,乃1十1十1……之公式,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自己的每一步,每一天,如此月月年年,是成功,是辉煌,是人生金字塔,此乃永恒之规则。
  
  艺海无涯,他在探索中耕耘,在创造中前行,以独特的笔触表达着他对时代、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
  
  李荣海的书法从“二王”、米芾、赵孟頫、王铎等历代名家当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传统、规范、厚重,用笔稳健,追求通篇之大气,这从他九十年代创作的草书《千字文》和后来创作的《常用行草字汇》中便可清晰看到。
  
  在其《书法楹联集》中,他撰写的“墨巾云雾追古朴,笔下豪情写自风”一联;他六十岁时写的一首诗:“己丑啼来人世间,梦醒方知六十年。趣该多少可笑事,老夫还是耕我田”,这都集中体现了李荣海的心声。
  
  从有到无是奉献,愿为书画菏泽倾尽所有
  
  几十年来,李荣海笔墨共养,书画兼修,诗铸画魂,书法、国画的“双驾马车”,每一驾“马车”都在时光里留下了深深的辙痕,体现着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他曾走向有,却最终走向无,一下子将作品全部无偿捐赠。当问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时,他回道——
  
  “春燕啄泥无到有,老蚕吐丝有到无。无到有,有到无,是我的人生理念。无到有是创业,有到无是奉献,老蚕吐丝,要干干净净,方可安然入土。古稀年之悟,我当人生而从之!”
  
  问及以后的打算,李荣海依旧不肯放过人生的一分一秒,“我在 80 岁之前要完成两个展览,一个是我要办的一个画展,都是以农家题材为内容的绘画创作。我还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100个用典完成书法创作,这样完成两个‘100’:100张画,100 张书法。”这一刻,他的眼里依旧有光,“还有五年时间,这五年中要完成这两项艰巨的创作任务,完成之后这些作品也要捐给家乡。”
  
  李荣海对家乡文艺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谈到:“‘书画之乡’是需要大家共同来打造一个品牌,要把它擦得更亮、打得更响、影响得更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首先要靠我们菏泽艺术家自身创作水平、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提高;学校老师也要给孩子引导一条正确的路子,无论是艺术的学习还是做人的端庄,两个方面都不能忽略;还要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关心关注艺术家群体,这个群体要有党的温暖,要有人民对他们的期望,给他们一种远大的目标和指向来扶持他们。”
  
  “我想,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艺术家必须成功,也必然成功。我们菏泽这样下去,再有那么十年、二十年,能成为真正的响当当的‘书画之乡’,一个文化菏泽、美丽菏泽、富强菏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在艺术的世界里辛勤耕耘数十载,满头白发的李荣海从容中透着坚定,他将自己创作和收藏的作品捐献给家乡,胸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天地。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