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
  • 青岛
  • 临沂
  • 潍坊
  • 烟台
  • 菏泽
首页 >> 艺术人生 >> 浏览文章
晚唐书法家柳公权创作历程
齐鲁书画网 2022-05-03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中,“以人为本”思想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柳公权作为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之代表之一也不例外,其书法作品更是承载了华夏大地优秀精神、人文情怀以及历史文脉等方面内容与特征;自创“柳体”,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显清瘦,有“颜筋柳骨”之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柳公权(7 78 —865 ) ,字诚悬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唐

元和三年(808)登进士科 ,又登博学宏词科 。 初仕校书郎 ,久滞未迁 。十四年(819)夏州刺史李听辟为掌书记 。 翌年 ,人京奏事 ,穆宗知其善书 , 即日召为右拾遗 ,充翰林侍书学士 。 敬宗朝 ,官至兵部郎中, 曾知制诰 , 充任弘文 、翰林学士 , 仍侍书内廷 。 文宗朝 ,历中书舍人 、谏议大夫 、工部侍郎、右散骑常侍 。 柳公权以书人仕,位至皇室侍书即朝廷专职书法教师 ,受到皇上的敬重 , 文宗有 “钟 、王复生 ,无以加焉 ”之誉 。


一、 书法风格形成期

柳公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诗书教育 ,幼嗜学 ,十二岁能辞赋 。 书法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 、颜真卿笔法 , 然而自成家 。 各朝皇帝都喜欢他的书法 ,爱他 的诗才 , 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 柳氏的一生 ,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 ,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 在皇帝身边。 其一生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 从二十几 岁时就开始为贵族写书 ,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 , 但可以看到他二 十多岁 时的书艺 已被 那些权贵所青睐。 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有 《金刚经》、《洛神赋十三行跋》等 , 从 中可见其学钟繇 、王羲之的书体 ,仿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的体态。 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有《李晨碑》 、《大唐元观钟楼铭》及墨迹《送梨帖跋》 ,可见其楷书概貌,但尚未大成。


二、 书法风格鼎盛期

柳公权在六十岁以后 的十年中, 书法进人鼎盛 时期。 如丽日当空 ,一变中唐肥腴之风 ,用笔骨力深注 ,爽利快健 , 以方为主 , 济之以圆, 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 硬劲挺之线条 ,这便是 “柳骨 ”。 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 ,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 , 以为主管 ,求其变化 ;其撇 , 长者轻 , 而短者重 ; 其捺必重 , 显示矫健力度 ;其 钩 、挑必顿后回锋迅出。 柳体在结字上, 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 ,但纵长取势, 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 ,森然环卫 ”。 柳体法度森严 , 面目又变颜体之肥 , 而为清劲挺拔 ,瘦硬通神 ,在晚唐 以一种新 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 这一时期作品有《冯宿碑》、《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二十通碑, 而《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代表。 《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841 ) 书刻。碑额篆书柳公权书, 碑文裴休撰 ,柳公权书, 邵建和、邵建初刻石。 石在陕西西安碑林 。 对此碑的书法历代书家有不同评价 , 明赵蛹说 :“柳书筋骨大露,不免支离 ,宜米南官之鄙为恶札., 而宣城陈氏之笑其不能用右军笔也”(《石墨镌华》 ) 。 这是拿王书来衡量柳书 , 所以宋米芾说 “公权丑怪恶札祖 , 从兹古法荡无遗 ”(《海岳名言》) 。 以古法来衡量柳书是不够公允 的, “柳体”之成为“柳体” ,正是他不为古法所囿而 自立新法 , 董其 昌说 : “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 ”。 明王世贞肯定此碑 的变法 , 他说 : “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道媚劲健 。 固自不同, 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弁州山人稿》 ) 。 王世贞说柳书的遒媚不同于东晋的遒媚,这正是柳书的创造 。 “道媚劲健 ”最能道出此碑 的特色。 此碑尚有一 种温和闲雅之姿致 , 要宋拓佳本才能感受到。 宋以后碑屡经剜剔。 字划板滞 , 观之令人生厌 。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 》 ,崔铉撰 , 徐方平篆额 ,柳公权奉勒正书 , 会昌三年 (843) 四月立在西京禁中。 此碑早佚 , 存世唯见南宋贾似道重精装本前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 清初曾归北平孙承泽 ,其《庚子销夏记》卷七有记 : “予所收乃贾似道家物 ,上有秋壑图书及长字印。 元入内府 , 上有 官书条记 。 后在晋王府 中。 卷首手书云: 陉君何处得此本 ,犹有恒玄寒具油 。 ’乃鲜于伯几笔也。 ”其书法较见温润, 已无《回元观钟楼铭》之极峻风貌, 道

媚处亦胜《玄秘塔碑》 ,或以为晚年得意之笔。 其实是碑 ,虽亦奉 勒书 ,但不复见有矜持之色 , 盖是时已解脱内廷侍书之职 ,且外放为闲散之官, 无须兢兢业业恭诚供奉,是其书法渐人通会之境 , 而有所嬗变 。


三、 书法风格新发展期

柳公权在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阶段书碑有《魏公先庙碑》 、《高元裕碑》等十通碑。 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 、再辟一新的境界。 欲以淡拙渗透笔法 ,以平易渗透结体 , 以古雅渗透气韵。 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 ,抛 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 ,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 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 ,云 : “《苻磷碑》 、《魏公先庙碑》 、《冯宿碑》皆敛才就范 ,终归淡雅。 ”他甚至认为 , 《高元裕》一 碑 ,尤为完美 。 虽然《苻磷碑》 、《冯宿碑》都为七十岁前所书 ,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 ,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 。 不过 “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 , 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 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 ,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 。 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 ,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 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 最后 一段晚霞 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 。 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 ,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 。 笔锋 的利钻转人内部 , 气韵与自然贴近 ,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 晚年的心智所悟 , 老笔所致 。


四、 结语

作为晚唐宫廷的重要一员 ,柳公权默默无闻 , 虽居高官却淡泊处世 。 他志耽书学 ,潜心书艺 ,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竖立起一座与颜真卿比肩的丰碑 , 为后世所景仰 。 他高耸的丰碑有着多重意义 。 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 、柳公权已
大成 ,柳同颜一样以楷书嘉惠后学 ; 二是柳与颜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 , 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 。 确实 ,“柳体”与“颜体”已成学习书法之津筏 。 “心正笔正”之说 ,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 。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