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艺术 >> 浏览文章

青州字画何方来

2023-11-15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王学文
  到青州采访,走进青州的村庄,我吃了一惊。
  我曾走过很多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给人的印象是,乡亲们一辈子玩土坷垃,粗犷豪放,锄头镢头是他们亲密的家伙什儿。过年写春联,家家户户要到村里有限的几位文化人如本村的小学老师那里排队。家里墙上贴的是“富贵有余”的鲤鱼年画、“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的杨家埠小年画。 
  青州却不是这样——一半面积以上是低山丘陵,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笔墨纸砚是他们的手中宠物。
  一位同事说,他同学的舅舅在村里务农,却是闻名全市的书法家。农村很多人家除了贴年画,还挂有一幅山水丹青或是一幅龙飞凤舞的毛笔字。陪同我们的市委宣传部的小伙子说:他结婚时,专门买了一幅字贴在新房,青州很多年轻人结婚都这样做。
  据了解,青州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书画文化市场、中国北方重要的书画交易中心,年交易额100多亿元。青州书画市场的价格是国内书画市场重要的参考指数。
  青州的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除了直接的经济原因,有哪些深层的文化原因?
  向青州朋友讨教,阅读他们送我的青州史志,我形成了如下看法:这是在王府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三种文化滋养下形成的。在青州绵延160年的明朝衡王府,使王府的琴棋书画雅好广泛散播民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独特的个性原因。齐文化重商、开放的基因,鲁文化重德、守信的传统,滋育这里办起书画市场,护佑书画市场越办越大。这是一般性原因,是齐鲁大地上的共性原因。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从战国时期到现在的2000多年里,这片土地上先后建起过六座古城,其中一座还曾做过南北朝时期燕国的国都;从西晋至清末,青州一直是山东中部的政治文化中心。佛像、石刻、魏碑……文化遗存富集;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文化名人荟萃。不言而喻,这些人文宝藏都对青州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对青州近世书画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数明衡王府。
  朱元璋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王,明朝的后世皇帝纷纷效仿。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将第七子朱祐楎分封到青州,封衔衡王,是为青州第一代衡王。自彼时至清朝顺治初年,衡王共传六世七王。
  衡王虽贵为王侯,却不是在京华富贵乡,而是在乡野村店,长守于此,他们时不时低下高贵的头颅。青州井塘村,一个古老的山村,一位衡王的女儿下嫁到这里,对象是一名樵夫。这是上了当地史志的。王府毕竟是王府,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本色常态。随着衡王府与民间交往的加深,这种王府文化也流传到民间。清顺治初年衡王府被抄,王孙公子隐匿民间,王府大量文化收藏品被卖于当地,更将王府书画文化带到普通人家。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几百年过去,这种文化已由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这就是在青州人人懂点书画的历史原因,也是青州形成庞大书画市场的历史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几百年来在青州从未间断,即使在战乱动荡期间,人们将其隐藏不露,也没有遭到破坏。这种底蕴使得青州的书画商高人一筹:他们在一名画家刚出道时,便能凭借自己的艺术素养,判断其发展潜力,或加以推销培养,或放弃不理。推销成功的,书画家对其保持一辈子的忠诚。
  青州西临齐国故都临淄,齐国自姜太公便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工商立国政策,“重商、开放、变通”是齐文化的主旋律。直到今天,在淄博还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历史上曾长期属于齐地、现在又与临淄鸡犬相闻的青州,自然深受其影响,人们具有经商、交易的传统和秉赋。
  还需说明的是,历史上青州联系南北、贯通东西,直到现在,还是行走天下、通商天下的回族群众聚居较多的地方,这加重了这里的商业氛围,助推了书画市场的形成。
  青州东南是鲁国。儒家文化在几千年来泽被华夏,更深深润泽了齐鲁大地。青州人诚信、厚道的品格运用到书画市场上,则是童叟无欺,不以赝代真,青州书画市场得以长盛不衰。